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涉企檢查不越位,也不能缺位(金台銳評)

張 璁

2025年08月31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司法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行政檢查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入企入戶檢查減少48.3萬次。自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以來,各地各部門通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穩定了市場預期,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形成了讓企業放心干事、安心發展的良好局面。

  不過,在企業迎檢負擔大幅減輕的同時,也有人擔心:涉企行政檢查數量下降,是否會導致個別執法人員執法監督“寬鬆軟”,風險隱患排查處理不到位?遏制“亂檢查”不是檢查越少越好。《意見》明確,“既要防止檢查過多和執法擾企,又要保証必要的檢查有效開展”。涉企行政檢查必須把握好“寬與嚴”的政策界限,既不能因檢查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也要把該查的查到位,防止出現“檢查真空”,造成監管漏洞和安全隱患。

  在法治軌道上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寬”與“嚴”本身並不矛盾。行政檢查作為行政執法主體依法履行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導企業依法開展經營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發現查處企業違法行為、維護公共安全。為企業發展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與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公共秩序,都是依法行政應當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不少地方的檢查精准度得到提升,如北京涉企行政檢查數量下降72%,但發現問題率提高26%,寧夏數量下降31%,發現問題率提高35%。

  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體現的是執法水平和治理智慧。

  如何減少入企又能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數字賦能是個妙招。當前,多地大力推行“掃碼入企”、非現場檢查等方式,減少入企現場檢查頻次,提升檢查質效。比如安徽開發建設“行政檢查碼”,讓“發起任務—亮碼檢查—評價反饋—督促整改”形成閉環。人工智能、大數據、遠程智慧監管等技術手段的充分運用,有助於平衡好嚴格檢查與企業發展的關系。

  如何讓該減的減下去、該管的管到位,避免“一刀切”?差異化監管是個好辦法。應急管理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航局等部門通過建立分級分類檢查制度,根據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實施差異化監管,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提升檢查精准度。實踐中,許多地方對於經營比較規范、信用等級高的企業不再頻繁檢查﹔對於管理不規范、風險等級高的企業則檢查頻次高一些,從而達到加強管理的目的。

  “該嚴則嚴,當寬則寬”,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題中之義。做到“無事不擾”,就要針對行政檢查事項多、頻次高、隨意性大等突出問題下大氣力整治。實現“有效監督”,就要應查必查、應查盡查,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必須要務求實效、決不能“走過場”。隻有如此,才能真正既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又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31日 07 版)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